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Shaz终究没有选和中东有关的课,而是决定上一些她认为对将来的工作有实际用处的技术性课程——第一学期她选了一门视频、纪录片制作课和肯尼迪学院的一门“沟通的艺术”。

在Shaz看来,到哈佛来就应该学些对将来工作有用的东西,读书的话,不是平时也可以读吗?在美联社工作了三十年后,她对这个全球最大的时事新闻通讯社有很多的不满——主要是政见上的不合。(我在后面会专门讲到)。到尼曼来后,她就在考虑将来是否要换一个工作。她非常正确地意识到视频是将来新闻媒体发展的一个方向,而她对此一无所知;她还希望加强自己公开演讲的能力(大部分记者都缺乏这个能力),所以选了一门“沟通的艺术”。

我对Shaz的这个看法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技术性活是需要不断实践操作的,尽可以在现实工作中学。即使在学校里学了,如果不能实际运用,很快就会忘记。举个例子,我当年在柏克利读书的时候,专门上了一学期的电视制作课,学了所有的环节,包括摄像(用的还是那种笨重的电视台专业摄像机和三角架)、采访、音响、构图、剪辑等等。但毕业后我就再没摸过任何摄像机(就象我刚在美国拿了驾照就再也没开过车),学的东西也从来没用上过,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而谈到演讲的艺术,倒确实是我的一大软肋。我从小生性胆怯木讷,就是在课堂上发个言都会脸红心跳,更不用说在公开场合演讲了。后来当了记者,性格才被迫有所改变。虽然上一门“沟通的艺术”会有所帮助和提升,但我相信演讲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就象奥巴马,我认为他是天生的演说家(当然他也有高人在后面指点,其中之一就是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一位教授);如果先天不足,就是再练也练不出个所以然来的。我认为我就属于后者。况且我也不打算将来在演讲上有所建树,不想将宝贵的时间消耗在那个上面。

而能够专心致志地读一些想读的书,学一些我没机会在工作时间或国内学的知识,于我是一件奢侈的事。平时在国内工作从早忙到晚,很难静下心来读整本书,大部分的时间是坐在电脑前看网络上的文章。而国内接触英文读物的机会也少。

哈佛的资源优势是它深厚的人文科学和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教授。说实在的,电影和纪录片制作远非哈佛的强项(不过,哈佛的电影档案馆倒是全美数一数二的)。

哈佛也有着世界上一流的图书馆。除了各个院校有自己的图书馆,哈佛的旗舰图书馆是一幢五层楼高的希腊柱式白色建筑,叫做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这里是世界上人文与社会科学藏书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

说到这个怀德纳图书馆的来历,它是一位名叫Eleanor Elkins Widener的女士为纪念她的儿子向哈佛大学捐赠的一个礼物。她的儿子是哈佛大学1907年毕业的本科生,毕业后一直计划等哈佛大学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替代原先已经过时的图书馆时,把自己的个人藏书捐给母校。可惜他后来不幸随泰坦尼克号船丧生(1912年),他的母亲遂帮助他完成了这个宿愿。怀德纳图书馆于1915年正式开张。

我在去哈佛前,想象得最多的是,自己坐在图书馆一角安静地看书,阳光从明亮的窗户里洒泄进来,觉得那真是美妙无比的一件事。

不久前回国后我重新翻看林语堂先生写的《信仰之旅》,里面有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其实入到哪一所大学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图书馆。学问的实质,像天国一样,是在你;而它必须出自你的内心。我们的心是一只猴子;你惟一要做的事,就是把那只猴子带到森林里去,你不必告诉它在哪里找到果子,你甚至不必领导它走向那些好果子。(待续)

话题:



0

推荐

曹海丽

曹海丽

30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新世纪》周刊首席记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