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印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仅次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增长率;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首选的软件和呼叫服务中心外包地;印度和美国渐行渐近的战略伙伴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钳制中国的共同地缘战略需要);进而衍生出对西方世界和媒体来说最性感(sexy)的一个话题:中印比较。

关于中印比较,国外(包括印度国内)已经有很多文章乃至书籍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长篇论述。除了讨论两国经济起飞的模式异同,最大的关注点是印度的民主VS中国的集权,哪一个更可持续性。

我并不想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虽然我有自己的基本判断。我是一个由感性出发认识世界的人,所以想更多地来谈谈我的个人感受。

我在国内接触过去过印度的中国人,在印度也遇到过在那旅行或做生意的中国人,大部分人对印度的印象是“脏、乱、差”。有一次,我在印度金融中心城市孟买附近的一个小岛上观光时遇到一群中国游客,听到他们在讨论说,“印度至少比中国落后15年”。

印度从表面上看确实比较落后。它的基础设施,即所谓硬件很差——几乎没有高速公路;道路状况也很糟糕,交通堵塞之厉害和北京、上海不相上下。而且汽车、马车、牛车都在一个道上行驶,倒也无人抱怨。我第二次去德里的时候(2006年9月),印度有史以来第一条地铁线刚投入运营(据说是建了好几年)。印度的公共服务也很差,停电、停水现象是家常便饭。至少有两次我在餐馆和其他人吃饭的时候,忽然就停电了。

其中一次是和中央电视台当时驻新德里的记者。此君在新德里驻站已近三年,即将离任。那天是我们初次见面,我穿了件在当地买的印度上装,他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穿着印度服装?”很不能理解的样子。

然后他开始喋喋不休地说,他是如何痛恨这个国家,这三年“简直就象生活在地狱里一般”,他每天都度日如年,现在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国家了,他已经迫不及待。他抱怨身边的一切,道路、交通、印度人、印度政府,还有印度的民主制度。“你看看这个国家多么糟糕,中国的制度要好上一百倍。”他说。

就象是为了印证他对这个国家的判断,在他抱怨的间隙,餐馆短暂地遭遇停电。

我瞪着眼睛听他激动地抱怨,觉得和此人没有共同语言。如果不是努力地克制着自己,我担心要和他争论起来。而他万分诧异于我很享受在印度的生活。

回过头来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确实是印度政府的责任。从另一个角度,你也可以说是印度式民主的一个结果。印度采取联邦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很弱,实权都在各个邦政府手里。但无论是联邦中央政府,还是邦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都很弱,导致印度的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卫生,这些本该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严重缺失。究其原因,除了财政能力,印度政府的官僚、低效和腐败亦是重要因素。

不过,或许因为我不是当事人,我对印度政府的这些缺点并没有象我在国内时常感受到的那种切肤之痛。而且,在印度,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一是民主选举,二是媒体自由,虽然这两样东西都不尽如人意。比如,我觉得印度媒体的调查性报道就还不如《财经》;而印度选民虽然可以“用脚投票”,但他们对改变政府行为的力量非常有限。用我的一位印度教授朋友的话来说,2004年之所以重新把国大党(Congress Party)选上台,并不是因为他们更好,而是“我们厌倦了人民党(BJP)”。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印度或许不是一个很容易适应和生活的地方。但我发现我对印度的“脏、乱、差”并不以为然——比起中国的“脏、乱、差”,印度的不见得更糟。在国内遇到堵车时,我通常都会非常烦燥,脾气会变得很坏;但在印度,堵车丝毫不影响我的情绪,相反,我还乐得堵在路上,看两边美丽的印度庙宇建筑。

或许这是“距离产生的美感”,或许因为我并不需要长期生活在那里。人大多是对自己出生、成长、定居着的国家与民族有着更为沉重的责任感和切身的痛楚。

但我是一个对异域文化和文明有着极大兴趣的人。我被印度古老的文明和特殊的宗教精神气质所吸引,常常流连于至今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之中。它也让我常常地为在国内发生的,借发展经济和现代化之名大面积拆除、毁坏历史古建筑或古迹的现象,感到难以言状的悲哀和痛心。

印度于我仍然是一个充满神秘又神圣的国度。在我看来,要了解她的现在,就要了解她的过去,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的国家和民族。而我对过去了解得太少。(待续)

话题:



0

推荐

曹海丽

曹海丽

30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新世纪》周刊首席记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