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根据哈佛大学导读的介绍,更名为哈佛学院后,第一届只有9个学生,一个老师。他们于1642年正式毕业。

早期的哈佛学院并不授予学位。据称,当时的创办者的想法是,只有大学(university)才有资格授予学位,学院只是一个提供教育和寄宿,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联合体。他们想模仿英国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由多个不同学院组成的模式,把哈佛学院作为第一个这样的学院,将来再成立其他的学院组成一个大学。

不过,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没有其他的学院接着成立。美国的殖民者终究采取了和英国不尽相同的教育制度。18世纪晚期,随着哈佛学院开始授学位,人们也开始把它改叫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后来成立了法学院、商学院、肯尼迪学院等一系列按学科分类的学院,但它们并不叫college,而是school(中文翻过来则用同一个词)。这些学院只提供研究生以上的学位。

今天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的称谓仍然存在,但只指本科生部,归属于哈佛大学人文(艺术)科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FAS)。

大家都道哈佛不好进,其实和研究生招生比起来,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入学竞争更激烈。哈佛的各个研究生院或专科项目在全美的排名中并不总是名列前茅,但哈佛的本科不出意外基本能保持榜首。

最近几年的招生数据显示,哈佛本科的录取比例逐年下降,两年前这一比例还是9%,到2008年秋季入学时已降为7%。而今年更低,共有29000名申请者申请2009年秋季入学,但招生名额仅为1650人(招生比例不到6%)。录取比例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申请者逐年上升,而招生名额并没有相应提高,甚至有所下调。吸引申请者的除了哈佛的名声,还有哈佛提供的优厚奖学金。

如此激烈的竞争,能到哈佛来上本科的不是人精也得是人尖,高智商自然是不用说了,如今也越来越重视社交和社会实践能力。

我在第二学期的一门关于古希腊医药的课上偶遇一位从上海考到哈佛的本科生。这位名叫程蓓婷的女孩子当年是上海市和全国各类科技和数理化竞赛的得奖者,今年(2009年)夏天已经毕业,将到哈佛商学院继续深造。她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是希望有机会留在哈佛商学院教书。

她跟我说,她入学的那年,哈佛在中国基本只招理工科的尖子,特别是什么奥数竞赛冠军得主之类的。现在也慢慢转向,更多地关注起人文和社会实践来。不过,总体来说,哈佛招外国本科生的名额非常有限。程蓓婷说她入学那年,中国学生不过四五人的样子。

我和程蓓婷交往并不多(我只上了三节那个古希腊医药的课就打退堂鼓了,除了阅读量大、艰涩,我觉得那个老师的水平不怎么样),但在我们惟一的一次课后交流中,我对她选择的本科学习方向感到敬佩。她选择了西方哲学。她说,到哈佛来读本科,就应该学一些平时在国内难以学到的基础知识和看世界的方法,而不是实用的技能和专业,那些可以在将来继续深造。而哲学是了解世界、了解西方的一个重要窗口,她从中获益匪浅。对此,我深表认同。我问她的父母怎么看,她说,他们一开始完全不能理解她的选择,担心她将来找不到工作。

不过,她的父母现在不用担心了,因为程蓓婷早就给自己设计好了一个务实的前景。学习哲学并没有影响她最终的职业选择。可见,哲学和现实生活并不是冲突的。

我在这一年当中选修的大部分是给本科生上的大课。我并没深交本科生的朋友,但他们看起来确实非常聪明,有进取心。我印象深刻的是学前培训时给我们做志愿导游介绍哈佛院子的那个美国小男生。他思维敏捷,能言善道。参观行将结束前,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和东海岸其他的一些常青腾名校一样,哈佛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传统,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开始的前一天晚上,本科生聚集在哈佛院子里裸跑。我们的导游参加了上一年的裸奔。有几个女生坐在一幢宿舍楼的阶梯上,用笔在白纸板上给跑过的男生打分,满分为10分。

“我经过的时候,我瞥了一眼。你们猜我得了几分?”他自问自答:“8分。”

“可见我还是很hot的。”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微微地红了。

话题:



0

推荐

曹海丽

曹海丽

30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新世纪》周刊首席记者

文章